二、现代农牧业机械化的重新定位
一提起农业机械化,大多数人本能地认为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田间机械作业,田间机械作业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代名词。在发展现代农牧业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,应重新审视农业机械化,正确理解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内涵。
农机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,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过程。在新源县农机化发展历史过程中,既有快速增长,也有艰难曲折;既有发展热潮,也有直线滑坡;既有成功的经验,也有失败的教训。农机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:
一是初始起步阶段。建国后的50年代-80年代初期,农机化由生产建设兵团在一无所有、白手起家的环境中带头发展起来,继而发展到地方。那时,农机不作为商品,而作为国家资产,统一调拨,国家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国营机耕队、公社拖拉机站,大队集体投入建立了大队机耕队。机械以进口和国产相结合,以国产为主,进口为辅。机械结构以粮食机械、运输机械为主。大中型农机具发展较快。但农机管理吃大锅饭,农机运转效益低,甚至亏本经营。加之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,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。
二是体制转换阶段。上世纪80年代初期—90年代初期。在毛主席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的号召鼓舞下,农机化有了较快的发展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农机化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,国家集体投入大幅度减少,国家集体拖拉机站开始解体,农机开始作价归户转卖。大中型农机具由于价格高,购买销售停滞不前,农民开始购买小型农机具。这个阶段,国营体制、集体体制、个人体制并存,农民开始成为农机具投资和拥有的主体。这个时期是农机化发展的低潮。